添加時間:2016/09/19
工藝石雕指的是既具有審美價值又具有實用價值的石雕制品,它是人類最早創作的石雕藝術,是孕育各種石雕藝術形式的母體,它的前身可追溯到石器時代中晚期的細石器。
細石器在我國主要發現于北方草原地區,從中石器時代開始盛行,此后逐漸衰落,不過在一些后進的狩獵游牧部落中,它甚至還沿用到遼金時期。細石器是以其質地的優美,加工制作的規范,及其工麗的幾何造型而聞名于世的。
進入新石器時代,人們開始采用敲打、琢制、切割與磨制相結合的方法,加工制作各種具有功能美學意義的石質工具。這些石質工具的造型,都是優美的幾何形。我們從山東大汶口文化的有段石錛,湖北屈家嶺文化的亞腰石斧,江南良渚文化的石耘田器、犁狀器,廣東石峽文化的石鑿、鏃等,都可以體會到點、線、輪廓的美感。其精確的造型,表明我們的祖先遠在新石器時代,就熟練地掌握了比例、權衡、對稱與呼應等形式法則,并將之廣泛應用于各種工藝品的創作。
隨著文明時代的到來,新石器時代的許多工藝石雕被賦予了禮器的色彩,隨著社會分工的擴大和工藝的進步,許多精美質優的石雕工藝品成了權貴壟斷的高貴像征物以及禮神的祭獻品。商周時代最常見的所謂“六瑞玉”,實際上就是由新石器時代的實用器演變而來的。不過,只是后繼者都附加了各種雕飾紋樣。
嚴格說來,商周的玉石工藝雕刻還是沒有區別的,當時流行的精致禮器,如圭、牙璋、璧、璜、鉞、簋、豆等,既有玉質者,也有石質的。此外還有各種飾物,其中包括幾何形和各種獸表雕刻。武器和工具的形制與新石器時代沒有太大的區別。
另一方面,由于商周時代已屬青銅時代,并在抽鐵器時代過渡,因此石質工藝品的地位就不及玉米面器更顯要,人們對玉質地色澤日益講究,石質工藝品就越來越退居次要地位。這樣一來,對商周石雕工藝品進行分期斷代,就得以共存的玉器形制花紋和加工藝作為參照。
一般來說,商周時代的石雕工藝品數量仍很豐富,藝術成就較高的是一些動物形雕飾,如龍、鳥、虎、鹿等,反映出當時的社會還具有濃厚的圖騰崇拜信仰。在西雕早期,石雕工藝在造型、紋飾及制作方法上,與晚期大致相同,就工具和武而言,那更是不易區別了。
西周中期以后,玉器造型趨向寫實,這也影響到石雕飾物的制作。與此同時,石雕飾物的比重也在逐漸減少。從風格樣式的特點來說,當時的石雕工藝,在紋飾和形式上都與其他工藝門類有共通之處。春秋戰國時期各種器物常見的蟠螭紋,也見于工藝石雕。尤其是玉器所喜用的谷紋,在石璧上也最常見。
秦漢以后,石雕工藝在許多領域都得到了更廣泛的運用,但隨著鐵器的普及,石質的工具和武器走向絕跡,只是在邊區的后進民族文化中才有保留。正當石雕藝術處在派生出許多新形式的情況下,工藝石雕開始附麗其間。同時,這時期也出現了仿銅、仿陶的石雕工藝品,但數量十分有限,其中的石鏡、奩、鼎、硯、灶、倉、水田模型等,均可同漢墓中常見的隨葬模型明器印證對比。
魏晉南北朝時代是中國古代石雕藝術蓬勃發展的時期,與燦爛的宗教石刻相比,工藝石雕卻顯得十分薄弱,仿模型的明器比前代更為罕見,這種情況直到隋唐時代以后才有了明顯的忙改觀。其原因在于隨著室內空間的增大,家具陳設日益講究,這種風尚也自然反映到墓葬的陳設中去。事死如事生的古人往往把墓室仿造成陽間的地面建筑,這必然少不了家具,這樣墓葬中開始大量出現仿木家具石雕,直至明清時代,都可以看到石雕的屏風、床、桌、椅等。
石雕藝術形式的分類僅具有相對的意義,事實上工藝石雕也往往是建筑石刻的一個局部,如我們在許多大型建筑和陵墓地宮中見到的石缸、香爐、石座、井蓋等,它們既是獨立精美的工藝石雕,也是建筑組群中不可缺少的陳設和點綴。同樣,工藝石雕上的裝飾圖案和紋樣,與周時代各種工藝裝飾形式也是共通的。此外,一些仿器石雕仍不時涌現,我們要參照時代相近的同類器物及紋飾,才能對其作出準確的斷代。
總的來說,在古石雕藝術中,工藝石雕雖然源遠流長,但向來不為研究者和收藏者所重視。因此我們在傳統的金石學著作和近世的美術考古論著中,均難覓到對其有過全面系統論述的專著。工藝石雕的美術史地位雖不及玉器工藝,但現有的考古發現,卻足以證明它是一種博大精深、藝術成就極高的工藝門類,而且地下的考古發現還將層出不窮,因此我們期待它今后能引起人們更多的關注。
從建筑的石雕構件來說,唐代以來的大型木結構宮廷建筑,已廣泛采用了磚石結合的臺基,如階沿石,踏步面、垂帶石都為雕刻有花紋的裝飾構件,石制的欄桿望柱和螭首已見于唐代著名的西安大明宮含元殿遺址。
雖然戰國秦漢以來古建筑就采用了石礎、石階,但不同時期的石礎、石階其裝飾形式也不盡相同。根據考古發現,對其進行樣式風格的排比,不僅可以對古石雕及其共存的文化遺跡分期斷代,同時還可以清晰地提示古代各種藝術形式及其演變發展的過程。
建筑石刻的各個組成部分不僅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而且它們還猶如展開的優美畫卷,從不同的角度表現出絢麗多彩的藝術風格和樣式。就拿石雕裝飾花紋來說,他們大多數與同時代流行的工藝裝飾紋樣相似,如漢代畫像石中的花紋就常見繩索紋、齒形紋、S紋、連弧紋、卷草紋、蓮花紋、龍紋、蟠螭紋等。
進入兩晉南北朝,石雕花紋就常見S形的卷草紋,還有蓮瓣紋、繩絡紋、纓絡紋、鳥獸紋、火焰紋、以及獅子、飛天、金翅鳥、蓮花等主題;進入隋唐五代,傳統的卷草紋與鳥獸人物結合,演成了卷草鳳紋、佛像迦陵卷草紋、獅鹿卷草紋等形。此外還有連珠紋、回紋、海石榴鳳紋、寶相花紋、葡萄紋、團窠紋、團窠火焰紋、流蘇紋等。
宋遼金時期的石雕花紋在繼承前肛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地發展了花鳥紋樣。其中的如意花樣、云頭、卷草花帶對后世的工藝創作影響很大。元代統治者為蒙古游牧民族,有自己的獨特的習俗,也受到喇嘛教建筑藝術的影響,所以其石刻中也有不少喇嘛教的題材和風格。此后,喇嘛教的雕刻題材和手法,對明清建筑藝術,尤其是對宮式建筑都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明清建筑石刻是中國古典建筑石刻的尾聲,也是集大成者。在宮廷建筑石刻中最常見的是龍、鳳主題,此外還有蓮瓣紋、朵云以及各種花卉。
作為建筑石刻的各個組成部分,其豐富多采的類型樣式,都自有其演變發展的規律。因此建筑石刻歷來受到考古、美術史和建筑史學者的重視,分門別類地對其進行專門的研究,已成為發展多種學科的基礎研究工作和前提,而恰恰是這一著重點,卻為歷代伎的金石學所忽視,只有采用考古學的層位學和類型學方法,系統地整理中國古代豐富的石刻藝術學。
遠在20世紀初葉,法國人色伽蘭等人就開始在中國的陜西、四川等地考察古建筑石刻遺跡。1918年,日本人關野貞還到河北、山東、江浙等省,廣泛進行古代建筑、陵墓和宗教石刻方面的調查。
版權所有:曲陽縣北方園林雕刻有限公司 電話:18131250333
地址:曲陽縣羊平工業區 技術支持:萬象網絡 ICP備案編號:冀ICP備16024132號-1